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飞上阿里:见证阿里高原的发展与变迁

发布时间:2024-11-11 03:53:08 点击量:

■孙晓青

翼下阿里高原。

日土陆军驻地第一代营房建于20世纪60年代。

边防部队的生活方式是什么_边防部队的日常生活_边防生活是什么样的

日土陆军驻地第二代营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

日土军站新一代营房于2016年建成。

边境有云。

通往边境的路。

我再次踏上了我一直梦想的阿里高原。

但这一次,我飞了起来。

17年前,我在南疆军区服役,走遍了高原边境的每一个营地。当时的边防完全依靠汽车。以阿里之行为例,我们乘坐越野车从喀什沿新藏公路前往叶城,穿越高原苔原到达狮泉河。这条高海拔国道被称为“天路”,路况非常差。在小兴过夜,也会坎坷三四天。我走后的这些年,西部地区交通大为改善,铁路延长,公路网络化。就连西藏阿里也有高原机场,开通了连接拉萨、喀什和内地许多城市的航线。

边防生活是什么样的_边防部队的日常生活_边防部队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于是,我决定改道,乘坐商务航班从喀什飞往狮泉河。

低头望天路,看见祖先的足迹

这个决定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视角,第一次体验到了从空中俯瞰天路的平静和舒适。

飞机爬升到位后,铺开的云层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它们看似凝固,实则卷起,最终与地平线上的雪山连在一起。在那里,一座突兀的山峰耸立在群山之上。从地图上看,应该是K2,世界第二高的K2。它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部,海拔8611米。征服乔戈里峰是无数登山者的梦想。 2003年的一份数据显示,一个世纪内共有198人登顶,死亡53人,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死亡率还要高。

接近阿里上空,飞机开始下降,雪山、冰舌、机翼下的湖泊、蜿蜒穿过山沟的道路都清晰可见。我恍然大悟,机翼下那条黑龙般的新疆公路,原来是阿里高级将士走过的天路!

70年前,这片古老的高原上还没有道路。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解放西藏的决策部署,新疆军区于1950年5月组建独立骑兵师,承担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任务。 7月中旬,骑兵师决定派某团保卫科科长李迪三任团长率连进入藏北,并从全师选拔38名党员干部和战斗骨干,被编入第一连队,共有136人。这就是后来在全军闻名的进藏先遣连。官兵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锡伯族等7个民族。

1950年7月31日,先遣连从和田普鲁村出发,踏上了进军阿里的艰难征程。他们一边侦察一边前进,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达坂和库克亚达坂。 8月15日,他们翻越新疆和西藏的界山达坂。大进军西藏时,阿里的英勇部队孤军奋进。

此后,在六个月的顽强坚持中,先遣连圆满完成了侦察道路、了解敌情、建立据点、动员群众的任务,为大部队挺进创造了条件。然而,面对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官兵们纷纷倒下,几乎死亡了一半。 1951年5月28日,当独立骑兵师派出的后续部队抵达先遣连营时,李地三已是病危。

天空充满悲伤,高原肃穆。第二天,举行追悼会,悼念李迪三等为解放西藏而牺牲的63名官兵。新疆军区负责人发来唁电,要求“有尊严地安葬烈士,立碑永垂不朽”。

如今,“英雄进藏先遣连”荣誉室位于某团一连。时任团政委梁五一说,这里存放着我们团的灵魂,那就是:开拓进取激扬志气,保家卫国英雄当先锋。每年新兵入营、学员分配到连队时,第一课就是参观一连荣誉室;重大节日、入党宣誓、退伍军人退伍等也在这里举行。当年九死一生的阿里骑兵连,如今已经成功转型为合成先锋队。 2016年9月,他们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演习,驾驶战车精彩展现我军装甲荣耀。

与进藏先遣连“有血缘关系”的还有普兰边防连。连长张俊林说:“一连和我们连都是先遣连的后代,在组织上是传承,在地理位置上我们是传承。先遣部分官兵经过连编为先遣支队,挺进普兰驻扎,成为普兰边防连的前身。”

这是事实。已迁入第五代新营房的普兰边防连,仍保留着旧先遣连营房的废墟。至今依然矗立的石墙上,一句古老的标语清晰可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承担集体责任,也对自己负责。”

当年先遣连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已在年轻官兵心中扎根。张俊林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在阿里军分区工作。他告诉我,普兰边防连四连连长2017年到乌鲁木齐看望彭青云的遗孀李延庆,先遣连副连长。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他和丈夫在普兰保卫时,失去了两个孩子。一个出生时就去世了,另一个在两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张俊林感慨:“先进连的事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不可思议,但通过看望老同志,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那些传说的真实性,也对传承‘先进精神’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

新疆公路每年都在变化。现在柏油路贯穿全线,路况得到很大改善。虽然与先遣连的行军路线并不完全重合,但官兵们始终相信,这条天路是先遣连官兵用双脚和生命走出来的,它永远承载着使命和使命。边防战士的荣耀。

享受丰富的氧气,回忆保卫的艰辛

边防部队的生活方式是什么_边防部队的日常生活_边防生活是什么样的

当飞机顺利降落在阿里昆沙机场时,我看了看手表。从喀什到高原的整个飞行仅用了一个半小时。然后,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我们驱车60公里到达位于噶尔县狮泉河镇的阿里军分区。

军大院与过去基本相同,但多了一些新建筑,特别是富氧文化活动中心,就像一艘“诺亚方舟”停泊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非常有特色。温暖人心。中心的设计非常科学,光照充足,湿度适中,室内各种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必要时适当充氧,从而营造出一个富氧的小环境。当天,室外温度为-4℃,但室内温度却超过20℃。一些正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官兵,无论是打篮球、练习单杠,还是在各种健身器材上进行活动,都大汗淋漓,但精神抖擞。

面对这种情况,我想起了受人尊敬的“边防老战士”袁国祥。曾任西北野战军第二军摄影师。 1949年,他用相机记录了部队进军新疆和南疆的全过程。随后,他拍摄了大量反映高原官兵工作和生活的照片。 1978年奉命上山,历任阿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长达10年。

作为阿里变革的见证者,袁国祥有很多故事可讲。他告诉我,阿里部队的第一代营房是防空洞,就像进藏先遣连使用的那样。他们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上面铺上木条和草席,再铺上一层土;第二代从地底搬到地上,用干锤筑墙,并在上面加了屋顶。虽然还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解决了通风和采光的问题。第三代是石屋,用石墙砌墙,比土屋坚固。更多。

袁国祥亲自体验了第四代营房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各项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的西北边防部队,仍然睡在土炕上、点着油灯、攀爬冰雪、骑马巡逻。军委、总部决心改变边防面貌,制定了西部地区边防建设规划,争取国家投入。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有关领导人汇报称,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立即表示:“不行,我的头发就会变白,只需要3年!”

轰轰烈烈的三年边防建设开始了。袁国祥记得,当时几乎都是新疆的工程兵上来,光是当地农民工就有三四千人。被誉为“千车万人决战阿里”。阿里军分区的办公楼就是当时建成的。上级工作组本来主张建平房,说这里海拔太高,不能再高了。袁国祥却主张修建这座建筑。他说:“已经有4300米了,再高十几米也不算什么了。”原乌鲁木齐军区领导终于做出决定:同意,阿里也来建大楼!于是,一座三层的办公楼拔地而起。虽然规模不大,但仍然是狮泉河的标志性建筑。曾多次修葺,至今仍在使用。

缺氧的问题也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先遣队进入西藏时,缺乏高原生存知识,把缺氧视为“瘴气”。直到1954年,人们仍然无法说出缺氧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危害。有人说会引起心脏病,也有人说会引起心脏病。说不利于生育。阿里骑兵支队参谋长对此不屑一顾,说道:“我要生个儿子给你看!”他把妻子叫上山,她居然生了一个儿子,又白又胖,深受大家喜爱。不久之后,瓦儿就死在了下山的路上,成为阿里入侵和建设中最年轻的受害者之一。

在袁国祥看来,长期缺氧环境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不科学、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南疆军区加大了解决缺氧问题的力度。从2014年开始,制氧设备逐步纳入高空边防连。不仅军师、边防团有制氧站,一线连队也普遍安装了制氧站。氧气机,氧气通过固定管道连接到士兵的床边。阿里军分区宣传官水林说:“战士们晚上吸氧一小时,不仅有利于身体恢复,心理上也得到很大安慰。大家不再害怕缺氧,可以跑步了。” 3公里越野自如”

我在扎西岗边防连和切坎边防连的经历证实了他的说法。这两家公司我以前都去过,但这次却像第一次来一样。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军营是一座新建的三层建筑,功能齐全。住宿、吃饭、上课、娱乐、洗澡、卫生间都在楼内,非常方便。午餐是自助餐,六菜一汤,还有水果,和内地一样。公司用电集风电、光伏、水电为一体,无需点油灯,也无需购买蜡烛。

扎什岗边防连还建有500平方米的富氧室,分为电动区、健身区、格斗区、娱乐区。在严冬的时候,一些体能训练课程甚至射击训练都可以在室内进行。李宇指导员介绍,这是2016年用上级下发的建筑材料,连队官兵自己搭建的。与新一代标准营房配套,解决了冬季训练问题,提高了部队高原作战能力。

边防某团副政委安杰告诉我:边境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体现着国力的增强,体现着吃饭难、看病难、沟通难等问题的解决,交通困难、上厕所困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高原部队。 ,完全受益于国家的发展。如今,巡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巡逻主要是骑马和步行进行。现在,巡逻车可以在大多数地点使用。必要时,上级会派出直升机加强巡逻。

安杰来自山西,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 2007年,他来到阿里,在山地边防连担任排长。有一次,他去一处偏远山口巡逻二十多天,一名军医在途中牺牲。这让他体验到了什么叫用生命去捍卫。 2017年,他在分区机构工作时,看到三名五十多岁的游客带着家人租车来阿里。他们在军队里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与他交谈后得知,他们都是曾在阿里服役过的退伍军人。说起那些艰难的防守岁月,安杰感动又新鲜。

两代人对彼此都感到“新鲜”,这本身就意味着时代已经变了。安杰感叹道:“和以前的边防部队相比,现在的条件真好,大家都没有遗憾了。”

近距离接触官兵,感受新人的责任

清晨,我在阿里军分区的院子里散步,看到几名女兵在打扫营地。我上去和一位戴眼镜的二级士官聊天。

边防部队的日常生活_边防生活是什么样的_边防部队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她叫田丹,是通讯站综合站的班长。曾就读于新疆财经大学。她在大学三年级时应征入伍。她也从军队考入了军事学院。毕业后,她自愿来到​​阿里。

为什么是主动请求? “因为我在部队的时候,随部队去康西瓦训练,也看过毕淑敏的小说,所以对阿里高原有一点向往。”田丹说道。

阿里军师曾在20世纪60年代末招募一批女兵。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毕淑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昆仑战记》显然是以阿里高原为背景的。在她的画中,雪域高原就像一幅粗犷而庄严的油画,寒冷、严酷,甚至有点凶猛;而某个时代的高原军人,包括男女军人,他们的坚守、思考、隐忍和牺牲,都充满了雄伟和气概。悲烈、慷慨之意。或许是出于对高原险恶自然条件的担忧,毕淑敏这批女兵成为了一个特例。直到2009年,阿里军师才恢复招募女兵。

2016年7月,田丹来到阿里巴巴。 “现在已经适应了,基本不需要吸氧了,我们也进行体能训练,每天练习,跑几圈没问题。”她笑起来,嘴唇似乎裂开了,牙齿上沾满了一丝血迹。

离开阿里的时候,我正好和一位边防营营长同机。他叫惠立峰,刚刚被南疆军区评选为新一届“十佳昆仑卫”。他专程前往喀什领奖。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能力、无所畏惧。不过,仅仅用“勇敢”二字来形容他并不全面。我们一路聊着,他的故事和感受让我对新一代边防战士刮目相看。

惠立峰是陕西蒲城人。长期的防守实践,让他不仅对防区地形非常熟悉,而且对边境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他既是“活地图”,又是“边防专家”。谈话中,他反复强调:“边防无小事,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国家和军队。一旦领土太小,我们就会对不起国家。”国家和人民。”

也许这是主办方刻意的安排。在“十佳昆仑卫”颁奖典礼上,为惠立峰颁奖的特邀嘉宾,竟然是他所率领的战士何军。“这小子练过武术,我当连长的时候,连队开展散打和武术训练,所以我就让他当教练班长。” 2017年,两人均立二级立功,何军晋升三级士官。惠立峰说:“我们的战士很可爱,他们是连队的骨干,是边防的脊梁,是边防精神最可靠的传承者和捍卫者。”

短短几天时间,我走访了从师部到基层的多个单位,与数十名官兵深入交谈。他们中有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甚至还有2000后的军人。他们的学历普遍比过去高,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不逊色于前辈。为什么?

坚守高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无疑是崇高的奉献精神,奉献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李地三和先遣连为代表的第一代阿里军人,能进入阿里就是英雄; 20世纪70年代,以袁国祥、丁德富为代表的另一代阿里军人,如果能留在阿里就是英雄。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变化中也有不变:变化的是更新,不变的是传承,新人的大量涌现与精神传承相得益彰。正如边防某团政委王英华所言:“新时代的高原官兵要有新风范,我们不仅要求官兵快乐保卫、健康生活,还要制定更高的国防标准,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新时代强军使命和边防责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当年高原战士创造的“喀喇昆仑精神”之光至今仍在燃烧,像火炬传递一样,代代相传,没有终点。

(本期照片由孙晓青、冯毅提供)

整合媒体策划

藏北高原上,蓝天白云,平均海拔4500米,阿里是世界屋脊。

在这里,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战士,在暴风雪、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书写着他们的坚守,诠释着边防战士的忠诚。

更多阿里战士的青春故事,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Copyright © 2002-2024 金沙js9线路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