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真的如此吗?
11月底深圳的气温终于降温,气温达到14到26度。对于深圳人来说,这被称为清凉,而对于北方人来说,这被称为返夏。
11月底,北方城市已经进入寒冬,初雪大风,气温直接降至零下。受疫情影响,不少线下演出被取消,出行受到诸多限制。这种收缩传导到日常生活中,让人想要逃离。
在计划从北京到深圳的行程时,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反复确认深圳当地的外籍人士防疫政策、深圳停留地的社区防疫政策以及前往北京、深圳机场的情况。法规;二是思考,在深圳这个被当地人和外地人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我能找到什么?
这种有些“功利”的出发点也困扰着我去年8月第一次去深圳度假时。近年来,新媒体中关于深圳的叙述大多都指向同一个框架:大工厂云集,就业机会多,城市运转高效,但文化贫乏,是一座金钱之城、一座城市。 “空壳”的如火如荼,让人们总担心此行不符合“泛文化新媒体编辑”应有的假期选择。
出发前,我特地在网上搜索了与深圳相关的文化作品,并请一位深圳当地人推荐了几个与城市文化、青年文化相关的地方和活动。对方给我发了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坪山美术馆等地方,据说和北京798类似,还推荐了几家关注当地生活方式的媒体。在发现North Park进行过多次乐队采访后,特别推荐我去华侨城的老天堂书店和Livehouse。不过,由于当时的疫情,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了。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官网截图)
经过网上搜索,就连深圳人自己也表示,深圳的商业氛围远远超过了文化发达。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小说集,名叫《深圳人》。出自作家薛宜伟之手。简介称,本书用12个小故事描绘了“深圳人”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写于2000年的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被誉为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小说多年来多次入选各类《读者》、《精选图书》。
(《深圳人》封面)
抱着补课的心态,我在去深圳的路上读到了这本关于《深圳人》的书。然而深圳的速度确实把这个“深圳人”抛在了后面。
如果说在20年前,出租车司机群体仍然代表着因城市化而诞生的新职业群体,再加上农民工的城市归属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观察样本;如今,这个群体似乎不再在有关城市的公共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华强北的主题几经变换,从电脑到手机再到美妆产品、矿机显卡;外卖小哥、三和师傅、大工厂员工的群体困境轮番上演;舆论场上“外地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很快被“个体与城市工作生活的疏离”所取代。显然,互联网和城市化的速度超出了当时大多数观察者和创造者的想象。
2. 南山戏剧节
飞机降落在宝安机场。即使登机前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广东省通用的粤康码绿码,所有在宝安机场落地的旅客在离开机场时仍将被引导至机场。在集体核酸检测点,先扫描二维码登记信息,然后等待核酸采样。一切完成后,乘客才能加入深圳的人海。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采取了比去年更为严格的出行措施。深圳也是如此。乘坐地铁时,须先出示粤康码绿码。滴滴的机器人语音提示司机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但直观上,深圳的活动便利度还是高于北方。主要原因可能是粤康码使用更方便。
第二次来深圳,我放弃了探索城市文化的功利主义,避开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广场等写满了“我们来搞文化事业”的地方。他们的额头。区里,本想休闲娱乐,却意外碰上“南山戏剧节”开幕。没有做任何功课,我就和朋友买了两张票,体验了深圳的戏剧生活。
平心而论,深圳的戏剧发展恐怕并不繁荣——南山戏剧节是2017年才开始的。微博上只有一个未经认证的粉丝超过800人,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9年。那一年。毋庸讳言,与乌镇、阿那亚等大型戏剧节相比,与同样关心年轻创作者的类似规模戏剧节相比,它似乎还没有打磨出鲜明的定位特色。深圳本地剧团的数量和戏剧市场的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广东省的标杆。
但看完这两个场景,我还是能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在发展文化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这种努力充满了深圳特色,用经济优势反哺文化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认真、新颖、有思想。
南山戏剧节由四家官方机构主办,将中国校园戏剧节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戏剧邀请展合二为一。整个戏剧节共有37支戏剧表演队参加。算上其他线下演出、线上演出等,共有24场演出。
我买的两部剧目是澳门小镇实验剧团的《九声》和赖声川表演工作室的《指环王的故事》。单价都是100,两个剧都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 《九声》以粤语声调为灵感,用声调描绘城市中复杂的情感; 《圆环的故事》通过一条名为圆环的小吃街的变迁来讲述台湾的故事。食物男人和女人的历史和故事。 《九个声音》尤其令人惊讶。虽然主创们的普通话不是很好,但他们还是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下创作了一个非常年轻、当代的都市故事,带有明显的南方气质,但并不会有任何沟通和表演上的障碍。
整个戏剧节参与和观看过程顺利、舒适。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参观海上世界艺术中心的情景:这些用来举办文化活动的容器都很新(包括场馆本身和文化发展的痕迹)。 ),相应地,所有服务都是周到、便捷、门槛低的。
戏剧节期间,整个南山区的公交车站都贴满了歌单,可见市政部门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戏剧节门票低廉实惠,简单分为两个档次:50元(校园戏剧节演出剧目)和100元(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戏剧邀请展剧目) 。还为学生预留了一些免费门票。获取证书。购买门票的方式是通过一个叫南山文体的小程序。后来我发现深圳其他地区也开通了“文体通”,市民可以订阅、了解公共文化服务。
(南山戏剧节期间南山区公交车站)
在很多地方你都能感受到这座被批评为文化沙漠的城市正在真诚地摆脱这个称号——用它擅长的方式。
3. 咖啡厅
看完这两场戏,我强迫自己去了深圳的5家咖啡店,一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太宅;二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自在。其次,我也想体验一下深圳的咖啡店是什么样的。
在选择咖啡店的时候,我的要求是座位适合在办公室久坐,尽量安静,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咖啡的品质不能太差……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我通常会在红皮书和大众点评上的小评论中比较同一家咖啡店。对我来说一个新奇的发现是,深圳的大多数咖啡店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适合顾客的打卡和拍片需求。
很多咖啡店都会特意设置一个适合拍照的角落,作为商店的典型形象在社交网络上传播。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小红书和大众点评上,不同用户在同一家咖啡店拍摄和分享的照片几乎都是构图相似、拍摄点相同的照片。如果你想看看室内的桌椅板凳是否适合久坐等实际需要,你需要努力翻页才能看到一些角落。
一些咖啡店进一步承认了“发行电影”的合法性:我在银湖找到了一家咖啡店,据说环境安静,桌椅舒适。网上的网友评论提到,这家店的“热门电影”《片点》会要求每桌顾客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