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研究:从叫魂到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的探索之旅
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一部华侨研究著作——哈佛大学教授孔菲力写的《灵魂的呼唤》。本书视角新颖,作者引用广泛,描述细致。探讨了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不起眼的案件如何被不同群体解读并发酵成全国性大案。当时,我对作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我想了解更多关于海外华人研究,甚至东亚研究的知识。因此,本科毕业后,我怀着求知欲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继续攻读东亚语言文化专业。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入学习相关课程。了解东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东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海外东亚研究并不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反,它继承了华侨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研究思路,并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一些海外著名汉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几乎都是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诞生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的大学课堂非常注重讨论,学生是主要发言者,老师是主持人。以前,我一直认为上课应该认真听而不是说话,所以当我发现我需要在课堂上说话时,我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但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们都经常鼓励大家、肯定他们。看到其他同学畅所欲言,我逐渐改变了主意,尝试加入进来。习惯了之后,我发现这种主动讨论的课堂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无论讨论的内容是简单还是简单,意义深远,最终能引发班上每个人的思考。
通常,大家打开话题后,思维就会展开,逐渐深入到话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中。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熟悉的知识与大家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课程结束时,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并期待着下一次的课堂讨论。很多同学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让我感到惊讶,受益匪浅。我经常在课后去图书馆借阅同学提到的书籍,这使我的知识积累明显提高。
除了学习,我的日常生活就和吃有关。在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留学生都是隐藏的中餐厨师”。这是真实的。我所在的厄巴纳-香槟市是一个小城市,位于美国中部。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当地的几家中餐馆虽然可以暂时解解馋,但由于菜品固定,无法让所有人都尝到家乡的味道。于是中国学生纷纷开始做饭,大显身手,尽力还原家乡的味道,然后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朋友分享。
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学生都会聚在一起烹饪自己的特色菜,就像一场烹饪交流会。有时,学生们会关注自己喜欢的菜肴的菜谱,偷师学艺,创新自己的菜谱。我是一个东北人,现在居然能做出正宗的川菜了。不得不说,这是和朋友们共同讨论、学习的结果。
闲暇时,我们会去学校周围的森林或湖泊散步、露营。晚上,我们会在湖边生起篝火,一边聊天一边欣赏日落。这是繁忙学习之余宝贵的放松时光。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硕士学位,即将开始该专业的博士课程。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认识。美国东亚语言文化专业不仅从他人的角度了解东亚,也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希望今后通过学习和研究,为世界文化交流发挥作用。
(作者:徐路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博士生)